扬州城是河流水网的枢纽,连接着皇城北京与南方重镇苏州,也是这类“怪”画的中心。当时扬州城内富裕的赞助人喜欢购买一些热门主题的素描画,常以笔墨快速画成,灵感源于1644年明朝覆灭后留下的前朝画家的作品。
18世纪70年代早期,最后这批“怪人”中一位名叫罗聘的画家从扬州前往北京发展,随身还带着一种奇特的名片——一幅手卷上绘有一套八张的鬼魅水墨画,名为《鬼趣图》。罗聘甚至声称自己亲眼见过这些鬼。这些画让人想起佛教中的灵异概念,但罗聘所画的大多是阴森可怖的魑魅魍魉。他擅长在湿纸上行墨,以营造出阴气森森的鬼魅氛围。1797年他画了另一幅卷轴,用一连串古怪而滑稽的妖怪画描绘出他想象中的奇异世界。
罗聘笔下的鬼虽看似奇怪,却并不一定恐怖。它们源于画家的想象,也体现了他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无论是否真的见过鬼,罗聘在塑造这些鬼怪时肯定受到了一些启发:如第一幅卷轴末尾画的两具骷髅应该源于200多年前一本书中的人体结构插图。这本书是安德烈·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于1543年出版的《人体构造》(De humani corporis fabrica),后来有好几个版本流入中国并为人所熟知,其中一个版本的标题是《远西人身图说》。在第二幅卷轴中,罗聘的画技越发精进,色调均匀统一,人物更具鬼魅的效果,很像戈雅在“聋子的家”中所画的“黑暗”风格。在罗聘的另一幅画中,古怪的人物被卷入浪涛深处,与戈雅笔下的迷途小狗竟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