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中海德格尔对“向死而生”的解释是: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 死,可以指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 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 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关键点 海德格尔指出,人只要还没有亡故,就是向死的方向活着 这个存在者的一生贯穿着走向死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先于亡故的存在形式 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人能真实地感受到自我的强烈存在感,自己在这个向死的过程中“在场” 所以,死的过程与亡的结果相比较,这个向死的过程更本真,更真实 海德格尔之所以提出“向死而生”这个重大的死亡哲学概念,其实是站在哲学理性思维的高度,用重“死”的概念来激发我们内在“生”的欲望,以此激发人们内在的生命活力 这就像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因为海德格尔很清楚地知道,以人贪恋欲望满足的本能力量相比,不在思想上把人逼进绝路,人在精神上是无法觉醒的 一个在精神上无法觉醒的人,他的存在对于这个世界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最多也就是体现了存在者自身在世界这个“大存在”中的“小存在” 海德格尔正是用这种“倒计时”法的死亡哲学概念,来让人们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可以延长的,这种延长是“内涵性”,就是通过内在精神成长的方法,看淡各种功名利禄对我们精神上的诱惑 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焕发出生命的积极进取意识和内在活力 通过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质量和长度,来提高生命的效度和目标的密度,只有这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