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⑴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⑵,去似朝云无觅处⑶ 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⑴花非花:这是作者写的一首杂言体短诗 后人取其句式为词牌,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 非,不是 ⑵春梦:春夜很短,春梦极言其短 几多时:多少时间 此指时间短暂 ⑶朝(zhāo)云:早晨的云 朝云容易消散,故说“无觅处” 此处又暗用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的典故,隐喻男女欢会 宋玉《高唐赋》言往昔楚王尝游高唐,怠而昼梦,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 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觅:寻找 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 半夜时分到来,天亮以后离去 来时像春梦一样能有多少时间 去时又好似朝云散尽没有觅处 此诗写作时间不详,据王汝弼先生推测,大概是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出任杭州刺史至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卸任苏州刺史这段时间创作 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认为此诗作于长庆三年(823)以前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 这首《花非花》虽然语言上易于理解,但主题却让人颇为费解,在白诗中似乎是一个特例 此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 开头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非花”“非雾”均为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 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 作者是在表达似曾相识的感觉,所咏之物跟花与雾很相似 “夜半来,天明去”,表明时间的短暂 单看这两句,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 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 “梦”原来也是一个比喻 这里的“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 “夜半来”是春梦,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 ”“天明”见朝霞,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末二句与前文所咏事物虚无短暂的特征继续吻合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称为博喻 诗人用花、雾、春梦、朝云做比喻,表现所咏事物的易逝 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比譬一个未尝点明的本体 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的“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像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非常罕见 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虚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试问闲情都几许”,其本体都是明确的 而此诗只见喻体而不知本体,就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使诗的意境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 它被作者编在诗集中的“感伤”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 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难留连,易销歇 塞北花,江南雪 ”另一首是《简简吟》,诗中写道:“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很相似 二诗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 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属同类性质的作品,也就是悼亡之作 另有一说,认为此诗是“为妓女而作”,见于今人施蛰存《唐诗百话》 王汝弼先生也认为这首诗“通篇皆作隐语,主题当是咏官妓” 因为唐代旅客招妓女伴宿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 由于女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 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踪无影 “夜半来,天明去”的写实和春梦、朝云的典故,正符合妓女的身份特征 其说持之有故,点破了此诗写作的特定社会背景 但接着又作了一个很重要的补充,说白居易写这样的诗,“恐怕也还是作为一种比喻” 至于比喻什么,则没有说 总之,诗人抽象了具体的内容的同时,使诗朦胧起来,能指范围扩大,似乎比喻着什么,比如美好而短暂的人生 正因为如此,它才和《真娘墓》《简简吟》一类悼亡之作在情调上有了某种程度的相通 还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禅诗 “花非花”是佛家的一个命题,说的是万物皆空,世事皆为虚无幻象的禅理 而白居易正是以诗歌的形式来表现这一禅理,所以诗中充满了一种“如梦幻泡影”的佛家情调 春梦的虚幻,朝云的短暂,非花非雾的迷乱,象征着一切现实的虚伪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很像后来的小令 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此诗亦如此 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是不足为奇的 明代杨慎《词品》: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 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 “花非花,雾非雾”,虽《高唐》《洛神》,奇丽不及也 张子野衍之为《御街行》,亦有出蓝之色 明代茅暎《词的》:此乐天自谱体也 语甚趣 清代王奕清《历代词话》引黄升曰:《花非花》一首,尤缠绵无尽 清代陈廷焯《云韶集》:起二语奇妙 看他分写去、来二字,不着人力,而神妙天然 白居易的《花非花》知名度很高,后世多有化用或直接引用 如北宋张先《御街行·夭非花艳轻非雾》:“夭非花艳轻非雾 来夜半、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何处 ”晏殊《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欧阳修《玉楼春·燕鸿过后春归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南宋毛幵《玉楼春·曲房小院匆匆过》:“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从形式上看,此诗前四个短句皆三言,是由七言绝句折腰而成,后两个长句仍为七言 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以“花非花”为调名,单调二十六字,六句三仄韵,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1933年,作曲家黄自将《花非花》谱写成艺术歌曲 白居易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 有《白氏长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