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明末清初,传统铠甲在火器面前步步败退,到清朝乾隆年间,上文所讲的复合甲,已经完全占据了主流。如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内务府经过皇帝的同意,将京师八旗三分之一的铁甲改装为棉甲(复合甲),又单造一万八千件棉甲。到1791年,乾隆自己也承认,铁甲只是高级将领检阅部队之际,偶尔穿一穿,士兵不可能再穿这种只会降低机动能力的盔甲。
稍后,复合型棉甲也被证明,其对火器的防御能力只有一点点。随着1840年之后更先进的西方火器进入,复合型棉甲迅速遭遇被抛弃的命运,普通士兵甚至只穿着对襟号衣。他们并非清朝初期的绿营,而已经属于更新换代的晚清国防力量主体——勇字营,直到清末练新军,他们方被取代。
后记 武侠片里的奇门兵器
2022年,中国人距离刀光剑影的那个时代,已然久矣。然而有的时候,距离现实越是遥远的东西,反而更能引起后来者更大的兴趣。对此最有体会的,莫如电影行业,近如2015年的《师父》、2014年的《绣春刀》和2004年的《功夫》,再往前甚至一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火烧红莲寺》,莫不以武打功夫为其特色,而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个关于兵器的故事。《功夫》,从斧头帮的两把斧头开场到五郎八卦棍、铁线拳,已然让人大开眼界;《师父》更是借南派宗师北上开武馆这样一个事件,将那些岁月中曾叱咤风云的一件件兵器逐步展现在观众面前,如蝴蝶双刀、岳王刀、三尖两刃刀、子午鸳鸯钺、单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