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0年到2005年期间,世界的城市化水平上升了10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上升了5.9个百分点,欠发达国家上升了14.7个百分点,最不发达地区上升了10.4个百分点,也印证了S型增长曲线揭示的城市化发展规律。
同时,城市化发展还显示出后发加速的特征。这一方面是由于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于城市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例如英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大约用了百年时间(1800—1900年,26%→75%),美国大约用了80年(1890—1970年,35.1%→73.6%),日本大约用了40年(1935—1975年,32.7%→75.9%),韩国大约用了30年(1960—1990年,28%→75%)。
3.全球化、信息化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
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对世界城镇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第一,促进了城镇空间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城镇体系的“极化”。以“产业链”为特征的空间结构,正在转变成为以“价值链”为特征的空间结构。发达国家的有些城市如纽约、伦敦和东京,成为主导全球或区域的经济中心,处于经济活动“价值链”的高端;而越来越多的城市,如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城市,成为发达国家的出口加工基地,处于经济活动“价值链”的低端。例如,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但一般都位于产业链的低端,“中国制造”近30年使美国消费者节省6000多亿美元。第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变化,使得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外部资本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中资本流动性的增强,城市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轨迹演变成为城市规划——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第三,随着各国经济体系的日益开放,城市和城市地区越来越纳入全球经济网络。大都市地区的经济主导地位越来越凸显,成为所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战略性节点。